中国新经济观察网,欢迎您!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地方分站 [切换城市]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名院名医

孙宁玲:从“心”出发点亮生命

2019.12.09 来源:中国新经济观察

————记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

文/冰 洋 本刊副总编辑 金惠


【名医简介】


孙宁玲,女,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生,汉族,江苏南京人,1975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1977年至今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长期从事心血管高血压专业方面的工作,在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血管心功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及实验性研究。2000年以来多次组织及承担国家教委基金课题,参与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973,牵头国家11.5,12.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原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是国家高血压领域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主持多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曾获高血压教育贡献奖、防治贡献奖等多个奖项,迄今已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专著或主编《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高血压诊治新进展》等10多部。


北京冬日的午后,依然有些寒冷,但寒冷挡不住我们的热情。

当我们应约走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忙碌的孙教授甚至顾不上喝上一口水,立即就接受了采访,虽然采访中间,时常被慕名而来的患者打断。

当人生进入第66个年头,蜿蜒的岁月给她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痕迹。但有些东西,岁月却无法夺走。她依然干脆利索,严谨认真,思路清晰,和蔼可亲;她依然每天奔走在患者中间,每周出两次门诊,每月出四次特需门诊,并积极组织查看病房。其他的时间,她不是在查阅资料,就是在进行学术研究;不是在进行健康讲座,就是奔波在全国各地组织或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等。

44年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在孙宁玲教授身上留下的除了经验的积累和爱心的传承,还有显著的成就和光荣的责任。岁月不老,也许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历练中,才得以升华和体现。她把“医心”“仁心”“爱心”,献给了她深深热爱着的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热爱生命的人们。


以“医心”延伸生命的“长度”

1953年,孙宁玲出生于七朝古都南京。在她小时候,其实并没有从医的理想,家中也没有人从事医学工作。当年,她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成了一名知识青年。后来,经组织层层推荐,她就读于天津医学院,1975年毕业并获医学学士学位,留在学校工作。

其实,正是在天津医学院学习期间,孙宁玲才真正开始接触医学,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痴迷的程度。1977年,她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并长期从事心血管高血压专业方面的工作,在高血压相关疾病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及实验性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影响孙宁玲医学之路的是三次重要的经历——

第一次是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的时候。当时,孙宁玲作为刚刚毕业留校工作一年的住院医生,还没有什么临床经验。当唐山地震的同时,天津的大地也摇摇晃晃。孙宁玲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看到的却是血迹斑斑的尸体和血肉模糊的患者,外科手术科的同事有的连续72小时在进行手术和抢救,一个个累趴在工作岗位,而孙宁玲作为仅有一年工作经历的医生却无能为力,只能抬抬病人、做做最后的伤口缝合工作。那时候,孙宁玲感慨,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和渺小。也就在那时,她真正懂得了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是多么的崇高!正是因为在患者生命的危急时刻医生挺身而出,实施人道主义的救治,才使脆弱的生命转危为安。没有医生,就不会有生命。这一次的经历,让孙宁玲深刻地感到:作为一名医生既要有过硬的医学技术,更要有奉献精神,刻苦探索,才能在关键时刻承担起白衣天使的责任。

第二次是在80年代末,孙宁玲与北医的医疗队到云南支边。一次义诊时,一名年轻的母亲找孙宁玲咨询疾病,没说几句就声泪俱下。原来,她1岁半的孩子在一周前刚刚去世,这个打击使她无法接受并情绪失控。原因是孩子死前2周前有些感冒、发烧诱发喘息,躺下就咳嗽、憋气口唇发绀,于是她就到当地赤脚医生那里去给孩子看病,这位赤脚医生仅触摸了脉搏认为心动过速,找出两片成人控制心率的药物让孩子服用。没想到,这个患儿吃药后第二天就死亡了。显然,这是吃了不当的药物和剂量导致的死亡。当时的赤脚医生和家属对死因一无所知。赤脚医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对其不能过多的责怪,但正是这种对疾病、对药物的认知欠缺和治病能力限制,导致一个刚步入人生起点孩子死亡。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孙宁玲。这一次的经历,让她感到医生身上的责任,如果专业知识欠缺是多么的可怕。医学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职业,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

第三次是2003年4月,“非典”期间。当时,北京的第一个“非典”病人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医生为他听诊、消炎止咳平喘,护士为他喂药喂水,在诊治的过程中全力以赴,看护和照顾患者,但没想到“非典”传染恶度这么大,在病人死亡的同时,医护人员也被感染,而且越来越多,60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并到了不好控制的地步。当时,医院领导下命令将所有被感染医护人员立即全部隔离,选出医院里最好的医生和护士,将被感染“非典”的同胞姐妹转移到传染病医院去救治。时任院党委副书记兼心血管科副主任的孙宁玲,被临危授命作为队长带队出发。虽然面对被感染的风险,但看到病人的恐惧后,孙宁玲也就无所畏惧了,抛开一切全力以赴。救治过程很艰难,即使著名专家会诊和抢救,即使接受了最好的资料,仍没有挽救急诊室丁秀兰主任和护士长的生命。眼看着曾朝夕相处的同事,痛苦死在孙宁玲的面前,她感到非常自责和内疚,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自己却没有能力挽救她们的生命。事实上,综合医院的医生抢救危重患者,总是身先士卒在一线吸痰、口对口的呼吸、全力以赴。而传染病医院是先保护好自己再去抢救病人,理念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结局,在急性传染病前医生只有先保护好自己才能全力的抢救病人。这次经历,深深触动了孙宁玲的灵魂。她感到,要做一个好医生,仅有同情和热情是不够的,而需要掌握全面的知识,也只有知识全面才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医生。

这三次的经历,至今回想起来,让孙宁玲依然刻骨铭心。医疗事业是一个平凡的事业,医生职业是在一种魔性工作状态下成长的高风险的职业,医生救治病人的成与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这就决定了医生需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热爱本职工作,还要有服务和献身精神,具有广泛的兴趣,全面了解各个系统,全科医生要学习专科化的知识,而专科医生也要学习全科知识,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积累沉淀,丰富经验。



1991年到1993年,孙宁玲到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高血压中心研究学习。­­­­­这让她开阔了视野,了解到世界最前沿的高血压病医治发展趋势。

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孙宁玲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在国外临床高血压实验室,为掌握验血的方法,孙宁玲每天从自己身上抽取30毫升的血进行实验。当时,瘦小的她先后从自己身上抽取了3000多毫升的血。当时的导师充满疑问地问她:“你行吗?”她坚毅地点点头说:“我行,我能坚持!”

孙宁玲依托在大学期间和临床期间打下的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查资料、做实验,虚心求教、加班加点,观察病情、随访病人,并作了详细的随访笔记以备查用。

在埃森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多,如果不是组织召唤她回来,到白塔寺原人民医院旧址受命去做管理工作,孙宁玲就可能拿到博士学位了。但是,服从组织,她无怨无悔。受命负责管理期间,她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立了人民医院高压学科。这在当时是全国第一家高血压科。后来,其他医院才逐渐设立高血压科。

如今,孙宁玲带研究生、博士生,都是自己备课,亲自讲课,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精心培养,多方锻炼。就连一篇论文,她都要审阅三遍以上,尤其对关键数据,更是精益求精,认真核对。她把自己的从医经验、心得、体会、研究,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先后培养研究生、博士生20多名。

江河不解释自己的长度,并不影响它奔流向前。在孙宁玲44年的从医经历中,她永远怀着一颗从医的初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工作中。


以“仁心”托举生命的高度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已经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有调查表明,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18.8%,高血压现患人群3亿人,每年还在继续新增1000万人。而每年死亡的300万心血管病患者中,50%都与高血压有关。而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首位死亡原因,而每3例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归因于高血压。

孙宁玲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发生高血压的诱因主要有:一是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现代人公关应酬多,吸烟喝酒,胡吃海喝,致使营养失衡、作息不规律。二是遗传因素。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一人患高血压,子女高血压发生率为28%;父母均患高血压,子女的高血压发生率可高达40%以上。三是不良的生活方式。青壮年人喜好吃高盐、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宁可开车、乘车,也不愿走路;上班坐办公室,回家坐沙发,运动量极少。四是精神因素。当代人尤其是中青年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此外还有肥胖,也是重要因素。

事实上,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病”,是可以防控可治的。比如摄盐过多造成的高血压,就可以控制。为此,孙宁玲带领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高盐摄入是高血压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高盐摄入,收缩压随之增加,心血管风险上升,而且,高盐摄入增加了脑卒中和心血管风险。而在高血压患者中,约75%的盐摄入大于6克。所以,血压的升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都可能由于高盐而造成。

盐摄入量在不同独立的个体中是不一样的,如果要限盐,首先就要知道个体的盐摄入量,因此要对盐的摄入量进行评估。评估盐摄入量的方法有24小时尿钠法、点尿法、膳食调查法以及盐阈法。因而,孙宁玲指导并带领3个研究生,用了9年时间,走访了30个城市100家医院,对大约3000余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盐摄入量的筛查,留存了点尿并与24小时尿钠进行验证,得出庞大的全国数据,并建立了中国的点尿公式,推动了患者的筛查工作。



2016年,为了限盐,孙宁玲与其同行一起制定了限盐管理控制高血压中国专家指导意见的共识,以及高血压患者盐摄入量评估和血压管理临床流程专家建议书。2019年3月,为了更好地推进高血压患者摄盐管理,孙宁玲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在J Clin Hypertens发布了专家声明,其中就有“每日吃盐超过12克为高盐饮食。每日吃盐应小于6克。”鉴于饮食习惯的稳固性,孙宁玲建议减盐行动要循序渐进,逐步减少盐量,让个人或家庭日常饮食慢慢适应。同时,食用盐应细化分类,适用不同人群需要;出售的食盐应明显标注食盐所含成分及适用范围等。另外,患者应当注意少吃腌制品以及高盐零食。

高血压合理用药,影响着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持续性及血压控制率。孙宁玲介绍说,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高血压的规范治疗,颁布了高血压分级诊疗策略,使高血压治疗药物不仅在等级医院能应用合理,还要下沉到基层医疗服务中心,让医生能够指导更多高血压患者规范、合理用药。今年7月,孙宁玲参与编写的《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刚刚发布,它在2年前发布的第1版《指南》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内容更加详细具体,对指导医生在不同血压水平、不同高血压并发症情况下,恰当合理地使用降压药物,提高自身的治疗水平,使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持续性有所改善,提高血压控制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医生的职业是神圣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医生是怎样成长的。

孙宁玲说,每个医生都经历过毕业后24小时连续值班,昼夜地接待病人,随时随地接受医院抢救危重病人紧急的呼唤,以及要不断的应对患者提出的各种医疗质疑,同时还要接受医院指派各种医疗任务(援藏、援疆、抗震救灾、抗洪救灾)的过程,这些高紧张、高强度的恶魔般的工作节奏,使得医生快速提高医疗能力,并逐渐成熟。

孙宁玲坚持每天6点起床,7点半到医院开始工作。一周二次门诊,二次查房。还有大量的社会工作,中午从来没有休息过。晚上7点回家,吃饭后,10时工作,进行学术研究。她说:“学习,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迄今已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专著10多部。孙宁玲长期主持及参与大量国内外的基础、临床药理及临床研究,包括VALUE、ONTARGER/TRANSEND、OCEAN、AMISH、CRESENDO、RELY、RELY-able、INSPIREME、ALTITUDE、HPS2等;牵头完成了“十五”医学攻关子课题、星火计划、国家11.5支撑计划子课题以及“863”高科技的项目等多项重大国家课题,主持完成了北京大学211工程、985项目、卫生部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课题,是国家十二五课题的主要负责人。

凭着高超医术和超凡胆识在心血管领域“游弋”,孙宁玲先后获得1994年北京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1996年北京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1999年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施慧达“一类左旋氨氯地平盐的水合物及其制剂”推广,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降压联合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预防国人卒中”获中华科技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此外,孙宁玲还获得1999年高血压教育贡献奖,2000年高血压防治贡献奖,2001年高血压教育卓越贡献奖,2005年健康知识传播三等奖;2012年,被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评为“优秀编委”;2013年,被美国心脏协会(ACC)评为优秀讲者,获北京卫生系统第12届卫生好新闻《科普优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

孙宁玲学术兼职众多,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卫生部中国高血压教育与管理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欧心血管学院、中欧血压学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总干事,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国际高血压学会会员,欧洲心脏病学会follow(FESC),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血管专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考试中心全国医师定期考核高血压专业编辑委员会主委,第一届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老年心血管病学专业学组副组长,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心血管药物专业组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高血压病专业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心血管病学分卷编委,《中国心血管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中华高血压杂志》副主编,《中国循环杂志》编委,《中国临床药理杂志》编委。

孙宁玲说,心脑血管领域的专家不容易,而心脑领域的每一位医生更不容易。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在医疗岗位上治疗患者,还需要在学习的岗位上越学越多,以便用更多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高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鲜花和荣誉的背后,是难以述说的艰辛与努力,智慧和心血。回首过往,孙宁玲说,是一个个患者的身躯铸就了一座座医学高峰。在风雨兼程的医学道路上,孙宁玲以一颗高尚的医者“仁心”,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攀登着人生的高度,为无数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灯。


以“爱心”拓展生命的宽度

医生必须胸怀大爱,有同情心和责任心,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视患者如亲人。希望和生机,温暖和亲情,孙宁玲倾心为她的病人创造了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

医生为患者解救痛苦作为自己的天职,在救治工作经历中,这个理念已经深深嵌入孙宁玲的心灵。救死扶伤从一开始就成为医生的座右铭,但医生不是神仙、疾病到晚期病情极为复杂和风险,全力救治也可能不会成功。因此医生和患者的相互沟通,搭建互相信任桥梁,应当作为现代医患关系的模式。

信念、医技的提高、仁爱之心是做好一个医生的基本德行。

孙宁玲有两位老病友。一位是93岁的患者,从50多岁就找孙宁玲看病,至今已经40多年了。孙宁玲不仅医治了这位患者的病情,而且还经常沟通交流,成了朋友。还有一位是80多岁的老师,起初患有糖尿病,心脏还装有起搏器,也是孙宁玲长年的患者。孙宁玲把她当朋友,这位老师也把心里话说出来给她听,彼此沟通。正所谓医病先医心,心与身相连,而心才是产生病的根源。

行医40多年来,孙宁玲把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忠诚和对病人的爱,全部奉献给了她的病人。她说,病人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在给病人服务的同时也学到了技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病人,是自己应该做的。

为更好的服务患者,满足个性化高血压患者的需求,人民医院设立了特需门诊、专科门诊、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方便识别就医,优化治疗。这也是人民医院一大显著特色。

对于病人,责任重于泰山。慕名来人民医院诊治的患者中,许多是重症患者,有的甚至随时都有猝死的危险,一般的医院不愿意接收这样的病人。孙宁玲自觉担起了这个担子,她认为,病人找自己看病,就是对自己的信任和鼓励,自己没有理由退缩,把他们拒之门外,错失良机,贻误病人生命。她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对生命负责,付出全身心的努力和爱心去帮助和关心他们。”

为此,孙宁玲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病人身上,以致牺牲了自己喜爱运动和音乐的兴趣,以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病房里总有她对病人关切的身影,走廊里则是她叮嘱病人家属如何照顾病人……尽管每周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但她都坚持亲自查房,即使再忙再累、时间再晚也都要到ICU病房看看当天的手术病人。

孙宁玲不仅拥有精湛的医术,还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生命是1,功名利禄是0,1没了,0自然便不存在了,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那些从死亡线上被孙宁玲救回来的人在出院后,无论如何也想表达自己的谢意。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一件件各式各样的礼物甚至红包,都被她一一回绝了。她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出名和发财。我必须对得起医生这个称号。这件称号很高贵,不是谁都能担当得起。”


 


近几年,孙宁玲还坚持到电视台、网站开展预防高血压科普教育,利用自媒体进行义务视频讲座,分享健康常识,普及性极强。同时,通过这种传播,她了解了别人,也让别人也了解了自己。

孙宁玲传播高血压防治知识,受到患者的好评。她先后主编或著有《今日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高血压治疗学》《高血压诊治新进展》,参编《实用高血压》《七年制内科学》高血压部分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大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并不影响它承载万物。不计付出,不图回报,没有远近亲疏,没有高低贵贱,只想着尽力去帮助每一位病人。而这,就是真正的“大医精神”。

岁月悠悠,不老的青春,不老的追求。“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合理的医护和及时的手术救治,还病人一个健康的体魄,给患者一个幸福的人生。”孙宁玲说。

美国社会学家霍兰曾说过,医者有四个“救生圈”,即技术魅力、人格魅力、温暖陪伴、灵魂抚慰。在孙宁玲看来,技术“救生圈”固然重要,其余三个人文“救生圈”更是不可缺少。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孙宁玲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创造了精彩别样的人生,延伸了生命的长度,托起了生命的高度,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不忘初心甘为患者,无怨无悔甘愿付出……

                                                                                                                                                    (责编:正义至上)

名家书画

地方分站

合作伙伴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中国经济新闻网 ·中国精英网 ·经济观察网 ·快消在线 ·奢侈品之星 ·品牌形象设计
商业合作 |分站加盟 |豁免条款 |联系我们 |关于新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