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经济观察网,欢迎您!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地方分站 [切换城市]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名院名医

刘博:用仁心仁术拯救生命

2019.11.23 来源:中国新经济观察

———记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刘博主任医师

文/作者:冰洋 本刊副总编辑 金惠  


【人物简介】

 

刘博,男,山东省德州人,博士后学历。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首批知名医学专家、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1984年开始就读于山东医科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黄志强院士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特招入伍留院。具有较强的临床科研教学能力,擅长胆道结石和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建立国内首个胆囊切除日间病房,患者术后24小时内出院,带领团队十余年累计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10000余例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建立国内首例、国际领先的胆管细胞癌细胞系和胆囊癌细胞系,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理论与应用价值;曾获得2000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奖,2007年全国胆道外科大会一等奖,2008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制定国家卫健委日间手术胆囊切除标准,主编《日间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音像社出版。

北京五棵松,有一座巍然屹立的淡蓝色高楼。远远地就能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就在这座大楼的右侧,是总医院外科大楼。外科大楼肝胆病房里,身着干净利落白大褂的刘博正紧张忙碌着。他中等身材,镜片后的眼睛炯炯有神,脸上挂着让人安心和放心的微笑。

刘博耐心而温和地为每一位患者解答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笑容里充满关爱的刘博,已经在医疗战线奉献了二十多个春秋,为我国肝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书写了自己丰富而充实的人生。


医学之路——

心中有一盏无影灯,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看不到阴影

 

1966年正月,刘博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大运河边—个贫苦的农村家庭。父亲年轻时曾做过国民党部队的卫生员。解放后,因为识文断字,回到老家当了—名人民教师,又做赤脚医生,无偿给乡邻治病并深得群众信任。

也许是受父亲的熏陶,刘博感到当医生是很光荣的事情。“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也成了刘博当年最大的梦想,并成为他未来发展的志向。

当时处于“文革”时期,刘博3岁时,父亲被打成了反革命,被判处无期徒刑,直到十年后才得以平反。勤劳的母亲靠给别人做衣服,养活刘博他们兄弟姐妹5个。贫家出孝子,刘博和哥哥、姐姐从小就知道替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6岁的时候,刘博就捡塑料布等废品卖钱。8岁多,他就骑自行车利用假期卖冰糕,贴补家用。而卖冰糕,一直卖到大学毕业前夕。

贫穷的生活并没有削弱他的意志,反而更是激发了他奋发上进的斗志。家庭条件虽然艰苦,但刘博从小学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是优等生。生活虽然清苦,吃着窝头喝着5分钱的白菜汤上学的日子,让他更对知识充满了敬畏和渴求。

当年,刘博从乡村中学转学到德州二中,从未接触过英语的他,第一次考试100分满分竟然只得2分。他心里虽然很沮丧,但并没有气馁。他如饥似渴地苦读,奋发拼搏地努力,半年后的期末考试,他的英语考了98分。

1989年,从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德州,先后在德州市肿瘤医院、人民医院工作。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在哪家医院都独当一面。

1994年,已娶妻生子的他,放下相对安逸的生活,考取了山东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三年后,他又以第—名的成绩考取了山东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录用。

读博时,刘博师从王占民教授致力于胆管癌、胆囊癌细胞系的培养和研究。

“当时博士毕业论文最少要求1.5万字,但我的论文只写了7000字。”回忆当年,刘博自豪地说。虽然字数不符合要求,但论文是没丝毫水分的“干货”,他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

学无止境。2002年,刘博考取了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博士后,师从国际肝胆外科大师、中国“胆道之父”黄志强院士。

两年后,刘博经过公开的全院答辩,专家组打分等一系列考核。因研究成果突出,出站的16个博士后中,他是唯——个当年被特招入伍留在总医院工作的。

早在来解放军总医院之前,刘博已经是副教授级别了。在这里,他必须重新开始,重新当住院医生,主治医生……一路努力前行直至成为师职军医、主任医师。

从故乡山东到首都北京,从山东医科大学到解放军总医院,刘博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曾先后在山东德州市肿瘤医院、德州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工作。他从市里最好的医院,到省里最好的医院,再到全国最好的医院,步步台阶,步步稳健……

2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刘博早已把精益求精的医术、敢于担当的医德、锐意创新的科研潜移默化成一名肝胆外科专家的生命底色。

家庭环境的熏陶,刻苦勤奋的努力,步步升高的平台,成就了刘博立志肝胆事业的理想。在漫漫的医学之路上不懈探索,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幸福,这是他追求的目标。刘博说:“无影灯照射下的物体,是没有影子的。我心头也有这样一盏无影灯,我力争做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看不到阴影。”


勤钻精研——

建立国内首例、国际领先的胆管细胞癌细胞系和胆囊癌细胞系

 

2000年,一则消息引起医学界的轰动。经过长年的专心研究,刘博建立了中国第—个胆囊癌细胞系GBC-SD。

这一重大研究,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当时,这项成果出来后,到上海鉴定,有人不相信,不认可。当年,国际著名的肝胆专家黄志强院士、吴孟超院士和汤钊猷院士一起到山东大学去做刘博的课题鉴定,—致认为,刘博所承担的科研课题《胆囊癌细胞系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且,三位院士均邀请刘博到他们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此后,这项课题研究曾获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奖、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胆道外科大会优秀论文—等奖等多个奖项。目前该细胞系被国家细胞库收藏,世界各地医疗机构利用它进行着各种研究。

鲜花和荣誉的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智慧。

肝胆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是在消化、吸收、排泄、生物转化以及各类物质的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物质代谢中枢”。胆囊虽小,但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等重要功能。胆囊经常发生结石,息肉甚至是胆囊癌等病变,保守估计,我国有超过一亿胆囊疾病患者。

胆结石如何形成的呢?刘博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胆囊是储存胆汁的袋子,人吃饭之后,胆囊里的胆汁就排向肠道帮助消化脂肪,如果不吃饭,胆囊里的胆汁就排得慢,时间久了,就会淤积。事实上,不吃早餐只是胆结石的诱因,不是主要原因。

胆囊三大功能:储存、浓缩、排泄胆汁。胆汁中含有胆固醇、胆色素、钙质等成分,体内胆固醇合成增多,胆汁中胆固醇多了,而胆固醇多了,胆汁酸相对少了,胆固醇与胆汁酸代谢障碍和胆汁淤滞就导致结石形成。正常人群胆结石发病率为5%到10%,但大概只有50%的胆结石患者需要手术粕疗。结石病有几个状况比较紧急:急性胆囊炎,胆结石卡到胆囊颈部;胆管炎,胆囊结石掉到胆总管里去了;急性胰腺炎,结石掉到胆管远端。其中急性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都是致命的情况。胆疼带来的右上腹疼痛或肩背疼痛多是胆囊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引发的,胆囊管直径一般2毫米到5毫米,所以大于胆囊管直径的结石往往会引发疼痛。

肝胆结石不仅会导致患者皮肤黯淡无光,严重疼痛,有的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胆道出血,危害生命安全。胆囊结石是引起胆囊癌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而凡是得胆囊癌的患者90%以上都有结石,胆囊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排行第五,早期很难发现,胆囊肿瘤的恶性程度非常高,五年生存率几乎是零。目前,胆囊癌医疗进展已经产生突破,国际上研究已经达到基因水平了,相关的基因测试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体外建立癌细胞系,是研究和攻克肿瘤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肿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建株,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程,特别是原发肿瘤组织直接用于体外细胞建系的成功率极低。

为了攻克这一课题,刘博在严谨正直的王占民教授指导下,把全部的身心致力于胆管癌、胭囊癌细胞系的培养和研究。当初,当刘博决定选择这—课题时,导师善意地提醒他:这项实验风险大,成功率低,搞不好会影响到他的博士学位。刘博坚定地对导师说:“只要是对的、有价值,再难也得有人做。‘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只要功夫到了,就会成功!”

从此,在这一医学领域,刘博开始了与时间赛跑,付出难以想象的毅力、努力和耐心。

实验开始后,细胞是活的,一天不换液就中毒无法继续传代,必须每天为培养细胞换营养液,随时观察。别人换液他不放心,刘博每次都坚持自己去换。科学是严肃严谨的,—个细微的操作不慎,就会前功尽弃。那时候,刘博白天参加临床工作,晚上就去实验室,几乎吃住在了实验室。除了正常的医疗工作,那些细胞株成了他的全部。那时,他早已没有了节假日,即使春节除夕回家,初一上午就要回到实验室。

1999年4月,实验到了接近成功的时刻。一天凌晨,正在医院值夜班的刘博突然接到了爱人电话:父亲突发心梗,让他立即回家。刘博情知不妙,因为全力支持自己事业的父母和妻子,一般不会打搅他。他心急如焚,但还是先跑到实验室为细胞株换好营养液,并托付给导师才返家。当他心急火燎赶到医院,却没能看上父亲最后一眼。他的父亲因抢救无效刚刚离去。那一刻,他伏在父亲还温热的胸口前,撕心裂肺的号啕大哭。

有付出,就有收获。值得告慰老人在天之灵的是,刘博的这项研究是国内第一例,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细胞系已被中国科学院国家细胞库收藏。直到今天,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内外五十多个机构,还在利用它进行胆囊癌相关研究。


仁心仁术——

在生与死之间,创造着一个个奇迹 

 

外科大楼肝胆病房旁,有一间不到10平米的小屋,就是刘博的办公室。一张简单的行军床,靠墙的窄条写字台上摆放着两台电脑。门后挂着多面锦旗,表明房间的主人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而这样的锦旗,每年都有几十面。

当刘博的学术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外很多医疗机构都邀请他去做学者,并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但刘博没有被外界的优越条件所吸引,而是专心致力于临床实践。

“医生要仁心仁术,做医生第—要为病人负责。看见病人满意的出院这是医生最高兴的事情。”刘博说。

一位来自山西临汾的病人,患者在急诊室待了五天,疼得非常厉害,转到刘博治疗时,胆囊已经溃烂。经过刘博精心治疗,三天就出院了。

手术成功率高,除了技术过硬,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关键还要求医生有责任心,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对于患者,刘博的要求就是认真负责。早上8点前,他要把全部需要手术患者巡视完,每天下午无论多晚他的团队都要查房。他对每一个病人的情况都非常熟悉。即便是节假日,他每天早上都到病房去看看。如果有急诊,或者是其他紧急情况,无论在哪里,他都是随叫随到,从无耽搁。从1989年当医生至今,刘博没有一次医患冲突,他的诀窍就是对患者以诚相待,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刘博常说,把病人当亲人,是医患关系的最高境界。

身教重于言教。刘博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周围年轻医生和自己的研究生。仅去年,肝胆手术他就做了1000多例。—位患者在网上给刘博的感谢信中说,五年前她的丈夫查出肝癌,当地医生说活不过三个月。后来,她的丈夫到301医院接受了刘博主任医师的手术。刘博尽心尽责,每天—大早就来病房询问,即使周末也不例外。刘博说:“病人恢复得好,我比什么都高兴。”如今,这位病人已术后五年了,依然很健康。

刘博平日里接诊的就是肝胆胰脾患者,肝和胰腺主要是肿瘤,胆囊主要是结石,息肉为主,在我国,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发病率约6%-7%,全国患者约有1亿人。

现在胆结石,—般用B超、CT、核磁能够诊断清楚,彩超检查胆囊是很准确的,之后化验血液看肝功能、肿瘤指标。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方法分为全切、部分切除胆囊和保胆取石,具体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般来讲,如果年龄较大、炎症较重,医生会建议摘除胆囊;如果患者比较年轻,结石比较少,三年到五年内没有长新的结石,复发几率小,可以保胆取石,把胆囊结石取出来,再把胆囊缝合。

在技术方面,过去胆囊切除都是开腹做大手术,术后痊愈要10天左右。1992年,黄志强院士开始倡导腹腔镜胆囊切除技术。微创技术是现代医学的核心技术,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性、疗效高、副反应少等特点。而且,用微创胆囊切除出血少,恢复快,家属陪伴时间少,花费也少。

2011年,—名来自锦州的患者粘连的比较厉害。几位医生都主张做开腹手术,以免出现不可预知的结果。经过观察思考后,刘博指出做大手术,患者10天8天出不了院,只要耐心不蛮干就能把粘连分出来。于是,他亲自操刀,连续做了5个多小时手术,非常成功。病人第二天就安全出院了。

“虽然胆囊不大,但它跟周围的肝脏、胆管、结肠、胃、十二指肠关系都很密切。手术中伤到邻近那个器官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都是大问题。任何手术要成功都需要医生操作仔细和认真。”刘博说。

病情就是命令,手术台就是战场。—名来自内蒙古的86岁的患者马女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因胆结石引发胆囊水肿,在几家医院都就医过,胆囊结石掉胆管里去了,老人十分痛苦,需要切开胆管取出结石。这个年龄的患者胆管的弹性已经没了,—缝针眼就漏胆汁,而且还有很重的炎症,手术难度很大,别的医院都不愿做。这台手术,无论从患者年龄、手术风险、手术部位,难度都是顶级的。如此高难度的手术,取得圆满成功。这位老人术后四天就顺利出院。

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卓越的技术,刘博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他被委任负责起草了国家卫计委胆囊日间手术标准、临床流程和诊治规范,并负责编写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手术学里面的胆囊手术相关内容,主编日间手术胆囊切除视频教材等。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刘博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事实上,每次为患者做手术前一天晚上,刘博总会静心思考第二天的手术。如果第一套方案行不通,那么第二套方案该怎样做?如果手术中间出现异常,该如何处理?由于思考成熟,患者对他的评介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态度温和等。

敢做别人不能做的手术,能治别人治不好的病症。一位来自山东的患者杨先生,来前曾不明原因腹痛好几天,经当地医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如果不及时治疗,易反复发作胰腺炎及化脓性胆管炎,这两种疾病死亡率均极高,必须马上开刀救治。听说又要开刀手术,杨先生马上满脸愁容,他实在不想再次忍受这种折磨了!因为此前他曾做过一次开刀手术。看着杨先生一家人焦虑的眼神,当地医院马上建议杨先生转院至解放军总医院。刘博在研究了杨先生的病情后,进行了各项术前准备,制订详细手术方案,并取得了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为其实施了腹腔镜微创胆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手术仅30多分钟就顺利完成。从手术室出来后,杨先生当即就能下床活动。这一下,杨先生逢人就夸:“太感谢刘大夫了,仅用了35分钟的微创手术,就将我的胆管结石取出来了,解除了我的痛苦。”

治病就是救命。每年,都有很多病人慕名而来,但病房的病床毕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刘博不停地思考和探索。

刘博认为,手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做好手术,要有哲学的思维和医学的思考,也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2009年,刘博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肝胆外科“一日病房”,患者住院、手术、术后观察到出院不超过24小时。患者不插胃管和尿管,—般不使用抗生素,术后两小时下地活动,四小时进食,大大减少了患者原6至7天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日间手术是一种新的医学理念,新的治疗模式。而且,日间手术住院时间短,周转快,既节约了社会资源,加快床位周转,又能帮患者节省很多费用,社会效益高。

方便了病人,却苦了自己。或许在别人看来,医生是一个风光的职业,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但不知道,他们在救死扶伤的同时,却是再拿自己的“命”去拼。刘博说:“既然成为外科医生就要把手术做好。”他平均每天要做五六台手术,最多一天曾做过12台。每台手术的时间也不—样,有的十几分钟做完,有的两三个小时。日间病房的年轻医生半年轮换,但不管谁主刀做手术,刘博都要在一旁看着,确保每—例手术成功。

十多年来,刘博带领团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10000多例,尽管有三分之—是全国各地转来的疑难复杂病例,却无—例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水平国际领先,为此,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和新闻联播对他进行过采访报道,“天南地北山东人”也做过专题推介。

而且,肝胆外科的“一日病房”已成为解放军总医院的一个品牌,全国各大医院专家前来参观学习,各地患者慕名前来求诊。

做手术,出门诊,例行查房,随访病情,远程会诊,撰写科研文章……对于刘博而言,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日,排得满当当的日程表和各种突如其来的加班加点早已习以为常。

大灾考验着人的坚强,爱心彰显着人性的伟大。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刘博就提出申请,要求奔赴最前线。5月13日,他随301专家医疗队赶赴灾区。在此后的52天时间里,最危险、最艰苦、最紧急的救助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不畏艰辛,不畏危险,不怕脏,不怕累,始终本着医者仁心的信念,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解除患者的痛苦而努力奋战着。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5月19日上午,刘博和医疗小分队背负沉重药品,涉险攀爬了近3个小时,到达一个因地震与外界失联的村庄。—位96岁的老人,因创伤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造成右下肢局部软组织坏死,小腿和足背形成脓疱。看到这种情况,刘博在完成每天的救助任务后,搭乘过路的拖拉机或者步行,每隔一天去给老人换一次药,换6次药后,老人终于康复,让这位本已绝望的老人避免了截肢之苦。老人激动得不停念叨:“感谢解放军,感谢刘大夫!”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刘博用一把有温度、有情怀的柳叶刀,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铸就了新时代的名医形象,彰显了医者的大爱,诠释了个人生命的价值,创造着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责编:正义至上)

名家书画

地方分站

合作伙伴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中国经济新闻网 ·中国精英网 ·经济观察网 ·快消在线 ·奢侈品之星 ·品牌形象设计
商业合作 |分站加盟 |豁免条款 |联系我们 |关于新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