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应急搜救大队纪实
“在陆地,在海洋,一支队伍斗志昂扬;在平原,在山岗,一面红旗迎风飘扬;大漠培育了我们的意志,大海锻炼了我们的刚强……”笔者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应急搜救大队,立即被这雄壮激昂的优美旋律所吸引。原来这是该大队的队歌,据说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主任崔吉俊作词创作的,正是这支歌曲,鼓舞着一批又一批搜救人,激励着他们真备实练谋打赢,无私奉献在航天。
该大队组建14年来,一茬茬搜救人把忠诚于祖国载人航天事业作为最高承诺,以大局为重不为名,以奉献为荣不为私,环境再苦不畏惧,困难再大不退缩,谱写了一曲曲洒青春汗水、铺成功之路的时代赞歌。
国家使命:适应任务的发展需要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于1958年10月20日,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最具综合性和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经历了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整个历史进程,成功发射了60余颗卫星、10艘飞船和1个“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和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个第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窗口。该航天应急搜救大队,就是中心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处北京城东燕郊镇,主要担负着飞船返回舱副着陆场回收、陆上应急救生、航天员逃逸救生及火箭残骸搜索、回收等多项任务。
1999年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各项建设快速推进和首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临近的时候,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决策者面前:飞船在发射和运行中万一出现意外或故障怎么办?需要应急返回时又怎么办?往哪儿降?由谁去负责搜索救援和回收?因此,组建一支快速、机动、高效的航天应急救生队伍,势在必行。1999年2月,这支航天应急搜救大队开始组建,正式履行神圣的载人航天应急救生使命。
真备实练: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
2013年6月8日上午,巴丹吉林沙漠戈壁深处某区域,万籁俱寂。突然,由远而近的汽车引擎的轰响和鸣笛声打破了大地的宁静。副着陆场航天员应急搜救演练正式开始,搜救飞机和地面车队通过接收到的预报落点,同时向返回舱着陆点进发。搜救飞机在第一时间到达预报落点空域后,使用机载定向仪搜索返回舱,准确捕获返回舱落点坐标信息。指挥部按照落点坐标,指挥搜救飞机立即前往返回舱着陆现场。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之后,按照分队指挥长下达的指令,对航天员展开救援。搜救人员按照程序迅速进行舱外无水肼检测、现场警戒、便携式KU卫通站架设、协助航天员出舱等程序作业。地面车队到达演练现场,进行返回舱装载和运输任务,演练圆满结束,整个演练过程严格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完全满足任务需求。
这就是执行副着陆场应急搜救任务的参试人员,他们准时开拔到预定位置,等候任务指令。为了飞船与航天员的安全,他们随时准备严阵以待,做好了飞船在任何情况下着陆的搜救准备。据了解,每次执行任务,该大队都成立多个小分队,分布到成都、广州等全国各地及海上三个溅落区待命,以“接力”式的搜救模式和天衣无缝的每个环节,确保了搜救工作的顺利实施。负责副着陆场现场指挥的指挥长对笔者说:“虽然从以往经验看,应急返回都是极小概率,但我们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肩负着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任,是确保航天员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滴水不漏。”
就这样,该大队始终紧盯任务需求,不断优化试验模式,持续推进能力提升,大胆进行自主创新,凭着顽强的拼搏和坚守,他们叫响了“牢记使命备而无患备而有用练为战,矢志航天用则能战战则能胜打得赢”的参试口号,先后参加完成了921工程4次无人飞船、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应急救生和火箭残骸搜索回收等任务,并有10余项科研课题获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进一步检验和提升了科研能力。
铸魂励志:打造特色的搜救文化
文化能够代表一个单位的涵养度,能体现精气神,激发创造力。近年来,该大队把特色搜救文化建设作为凝神聚气的“铸魂工程”,先后开展了“演唱队歌、话编队史、解读队魂”活动,有效激发了单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
该大队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载人航天精神等参试口号让人热血沸腾、壮志在胸,还有一道道独具航天特色的东风亭、红柳林等文化景观引人注目。“勇于开拓、敢于拼搏、甘于奉献、乐于进取”是该大队对搜救文化灵魂精髓的总结。正是秉承这种精神,该大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正是秉承这种精神,他们千里驰骋,风餐露宿,不辞辛苦,不畏艰难,连续作战,英勇顽强;正是秉承这种精神,他们以事业为重不为利,身居闹市名利场,胸怀祖国航天情,舍小家顾大家,忠于职守,忘我工作;正是秉承这种精神,他们不断攻坚克难,思新求变,集智攻关,各项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创新发展。
搜救文化体现的是参试人员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那种全力以赴、无私奉献的精神。原技术保障队队长陈伟珍,在任务紧锣密鼓展开之际,他接到家中父亲癌症晚期的病危电话,他强压着悲痛,一直坚守在副场任务一线。还有工程师黄继鹏,由于两地分居,照顾父母和儿子的工作就托付给了妻子,独生子五岁,患有严重的自闭症,无法与人交流,更无法正常上学,医生建议夫妻双方共同抚养,家属多次恳求调回老家工作,但每次他都借口说“再让我参加一次任务吧。”去年上半年,家属带孩子到青岛的康复机构进行训练,恰逢父亲因静脉手术又住院,而任务又到了关键阶段,他只好抹着眼泪找朋友在医院代为照看。
十多年来,一茬茬搜救人就这样,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才智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震撼人心的壮歌。
共建共赢:打造平安和谐的良好环境
该大队充分利用人员和装备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定期开展各类献爱心、送温暖和学雷锋活动,组织人员到学校、进社区,进行整治环境、校外辅导、医疗服务等各类便民服务。2011年7月下旬,在当地因连降暴雨的防汛抢险救灾任务中,该大队紧急出动,先后2次参加了燕郊防汛指挥部组织的燕顺路抗洪抢险任务,及时配合地方实施救援,共解救被困车辆40余台,疏散受灾群众1000余人。就这样,十几年来该大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抢险救灾到扶贫济困,从便民服务到义务劳动,从捐资助学到植树造林,在当地经常都有该大队人员奋战的身影。
该大队党委“一班人”与三河市市委、市政府一起,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实现共建共赢。同时,他们先后与三河盲校、三河光荣院、华北科技学校、美林湾社区等20多个单位建立共建协作关系,营造了和谐平安的良好环境。连续5年被评为“共建美好城市先进集体”。(供稿:董兴军、岳利军 图片:田 广、王志国)
Copyright © 2000 - 2012 zgxjjg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经济观察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小屯路9号 邮箱:zgxjjgc@163.com 邮编:100040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716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