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最缺‘下水道市长’”的呼声,在暴雨后变得日渐强烈;当有些地方在城市规划时忽略居民实际需求,激起舆论的一片质疑,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让人沉思。
今天,城市建设的手笔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高,“地标”越来越多,城市面貌越来越崭新而现代。然而,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却似乎并不开心。
平心而论,很多地方对城市规划也是力求科学、高度重视,为了“高规格”“高标准”,到外地参观取经学习开眼界,请中外专家学者论证设计。然而,当一座座新城建起,穿越大江南北,却见千城一面、大同小异;徜徉其中,只觉空间窘迫、环境变差,而交通拥堵、排涝不畅等问题更突显了。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很重要一条,是这些地方的城市建设过于“目中无人”,注重空间扩张,却忽视了文化品质,更不顾当地人的实际需要,从而丢掉了城市的个性品位不说,也难以满足当地人的生活工作需求。结果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大打折扣。
早在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曾通过一部“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该宪章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说:“对于从事城市计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如今,人们越来越坚信:城市建设规划如果忽视了人的需要,就是忽视了城市建设的根本点。
俗语说得好:人有各不同,花有多样红。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自然条件,每个地方也都有自己的建筑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精神文化追求。只有立足当地实际,坚守为人服务,才能建设风格独异、符合当地人需要又具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
我们当然需要学习继承前人的先进文化艺术,需要打开视野善于借鉴外地优秀文化艺术。但是,借鉴不是生搬硬套。如果把城市比作花,那么学习和借鉴则是水和肥料,当地实际才是育花的土壤和根基,这个土壤和根基包括这里的自然条件,更包括中心内容---人。
就人与城建的关系来说,人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道路越建越宽却难以保证“两个轮子”的通畅,如果地标式文化场所建得富丽堂皇却难让普通百姓走进享受,如果拼命追求“第一高楼”而破坏了城市天际线的美感,如果为了旧城改造而破坏城市的文化记忆……这样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既无法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人们需要,更难以在精神情感上增加对城市的归属感。这样的城市,是冰冷的,而不是温暖的;是物化的,而不是人性的。
城市规划要想“目中有人”,城市管理者必须始终“心中有人”、处处“以人为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绝不是什么标语口号,而应该真正践行在各地城市规划理念中,切实让广大居民在城市中“诗意地栖息”。(文/王皋子)
Copyright © 2000 - 2012 zgxjjg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经济观察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小屯路9号 邮箱:zgxjjgc@163.com 邮编:100040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71626号